【两会热议】事关医疗、医保、医药,代表委员们都有这些建议...
发布日期:2024-03-13 阅读次数:941 作者:慧玲 来源:新康界
摘要:扩大康复医疗医保支付范围;减轻城乡居民医保缴费负担;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制定国产创新药入院审核“绿色通道”;支持生物医药企业通过IPO......今年两会,众多代表委员们聚焦卫生健康领域,提出了涉及医疗、医保、医药的多份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农工党浙江省委会主委、浙江省人民医院院长葛明华建议,城市大医院应以构建高度同质化医疗技术和服务质量为手段,充分利用互联网和数智技术,构建多层级整合型医疗服务新体系。为更好达到慢性病防治效果,全国人大代表、恒瑞医药董事长孙飘扬建议,将更多国产创新药纳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推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加强创新药在基层医疗机构的应用。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老年内科主任医师刘梅林观察到,部分慢病患者无论病情有无变化,通常都选择前往三甲医院、知名度高的医院就诊。因此,刘梅林建议要加强基层慢病管理体系及人才队伍建设。
在加快推进中成药高质量发展方面,全国人大代表、康缘药业董事长肖伟建议各级公立医院充分发挥中成药的临床治疗作用;鼓励古代经典名方开发成为新型中药新药,支持扩展临床使用场景。
如今老年人、病人、残疾人等的护理服务需求日益增长。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骨科主任张伟滨建议,基层医疗机构必须突出自身优势,通过便捷、优质的服务吸引居民。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大同市第四人民医院院长王雅丽建议切实加大落实财政投入保障政策,推进基层卫生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提高地方基层医院的医疗水平,打通基层群众就医的“最后一公里”,让人们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针对当前我国护工队伍面临护工数量缺口大、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骨科主任张伟滨建议,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对医疗护理员的概念和职责进行明确界定,并制定统一的准入标准,使护工行业更加规范化。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和共病研究院院长李为民建议,实现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全程管理,需要建立呼吸慢病“四早”防治体系。在202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是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点之一,明确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30元,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太保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周燕芳带来了一份优化康复医疗医保支付方式的议案。周燕芳指出,现有支付政策下的康复医疗服务,普遍呈现‘三高两低’的局面,即患者费用负担高、致残率高、反复住院率高及报销水平低、获得感与满意度低。针对康复医疗支付中存在的问题,周燕芳建议扩大康复医保支付范围,优化康复医疗支付模式。“现阶段我国康复医保报销项目各地情况并不统一,建议加快基本29项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的政策执行力度,将符合条件的医养结合机构中的医疗机构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逐步增加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的医疗康复项目。”周燕芳称。此外,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孝感市孝昌县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办公室主任万红梅提出要加大对中医药医保支付的倾斜力度的建议。在现行医保政策中,如果患者就诊时未达到报销起付线,需要自费超出起付线的部分,医保基金才会按规定比例进行报销。对此,全国人大代表、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建议,全面取消基层医疗门诊报销起付线。“这样不仅将减轻居民的医疗支出,还将引导更多患者到基层医疗机构就诊,减轻大医院的压力。”针对医药研发创新具有难度大、周期长、投入高的特点。全国政协委员、贝达药业董事长丁列明建议,应支持生物医药企业通过IPO、再融资募集资金投入新药研发、早期临床、优质药品权益的战略合作或相关股权收购,合理放宽审核要求,使其利用二级市场真正解决企业发展所需资金问题。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的议案和建议大多与中医药事业有关。建议包括加快建立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制度、加强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标准制定、尽快启动针灸大科学国际合作研究计划等。全国人大代表、齐鲁制药集团总裁李燕表示,我国医药产业、头部医药企业目前处于“仿转创”的爬坡过坎期,需要加大释放政策红利,不断培育巩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她建议,在全国重点实验室等重大国家平台上给予民营医药龙头企业单独申报通道,助力企业创新发展。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朱同玉围绕完善药品试验数据保护制度、鼓励抗菌药物与噬菌体的研发储备等方面提出建议。全国人大代表、华海药业总裁陈保华就药品专利期限补偿制度中增设“出口豁免”规定、新药参比制剂遴选政策、扩大国家集采的慢病药品范围等议题提出建议。聚焦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全国人大代表、广药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楚源提出,建议制定粤港澳三地的医药大健康产品及原料“白名单”,缩短出入境抽检时间或免检出入境,促进粤港澳三地医药健康产业加速融通发展。
就长三角区域而言,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药科大学校长郝海平建议,建立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中心,强化顶层设计和整体统筹。“集中力量办大事,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长三角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