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医疗器械临床评价改革向纵深发展


发布日期:2021-04-22 阅读次数:11224 来源:中国医药报

摘要:


近日,新修订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发布,将于6月1日起施行。新《条例》对医疗器械临床评价相关要求进行了全面修订,包括免于进行临床评价的情形(第二十四条)、临床评价路径和应当开展临床试验的医疗器械(第二十五条)、鼓励和支持医疗机构开展临床试验(第二十六条)、临床试验审批的默示许可(第二十七条)、临床试验的伦理审查和知情同意(第二十八条),以及临床急需医疗器械的拓展使用(第二十九条)等方面。新《条例》以法规形式巩固审评审批制度改革成果,从制度层面推动医疗器械临床评价改革向纵深发展。

巩固审评审批制度改革成果

2017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提出改革临床试验管理的要求。经过三年多的实践,这一改革在临床评价规范性文件制定和具体产品审评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有效促进了创新医疗器械上市和临床急需医疗器械的患者可及。《医疗器械拓展性临床试验管理规定(试行)》《真实世界数据用于医疗器械临床评价技术指导原则(试行)》《接受医疗器械境外临床试验数据技术指导原则》《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设计指导原则》等文件的发布实施,丰富并拓宽了临床数据来源,解决了如何开展临床试验的问题,产生了临床评价的新方法、新工具,形成了科学的临床评价思路。在审评审批工作中,监管机构和业界对不同产品的临床评价路径基本达成共识,产品注册和许可事项变更项目中临床试验比例降低,处于合理水平。新《条例》进一步巩固了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改革成果。

2018年3月,由中国药品监管部门提出的“医疗器械临床评价(MDCE)”新项目建议,在国际医疗器械监管机构论坛(IMDRF)第13次管理委员会会议上成功立项。2019年9月,由中国药品监管部门牵头、国际主要监管机构参与制定的三个项目成果文件——《临床证据——关键定义和概念》《临床评价》和《临床试验》,在IMDRF第16次管理委员会会议上顺利通过,作为医疗器械临床评价领域的国际协调文件在I MDRF官网正式发布。

三个国际协调文件全面系统地阐明了医疗器械临床评价领域的相关问题,包括主要定义和概念,临床评价的作用、范围、流程、路径和数据来源,何时需要以及如何开展临床试验等,既是国际上医疗器械临床评价新理念、新思路和新方法的有效反映,更是中国审评审批制度改革成果的集中体现。中国药监部门作为IMDRF成员和上述协调文件的牵头起草者,需按照IMDRF标准操作规程实施已发布的协调文件。

建立与产品特征相适应的临床评价要求

新《条例》通过对审评审批制度改革成果和国际协调文件相关要求进行全面梳理、深入分析和精准提炼,对临床评价相关条款进行了修订,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首次提出“可以免于进行临床评价的情形”。新《条例》第二十四条提出,医疗器械产品注册、备案,应当进行临床评价,但是符合下列情形之一,可以免于进行临床评价:工作机理明确、设计定型,生产工艺成熟,已上市的同品种医疗器械临床应用多年且无严重不良事件记录,不改变常规用途的;其他通过非临床评价能够证明该医疗器械安全、有效的。

明晰进行医疗器械临床评价的路径,准确界定应当开展临床试验的医疗器械。新《条例》第二十五条明确,进行医疗器械临床评价,可以根据产品特征、临床风险、已有临床数据等情形,通过开展临床试验,或者通过对同品种医疗器械临床文献资料、临床数据进行分析评价,证明医疗器械安全、有效。按照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规定,进行医疗器械临床评价时,已有临床文献资料、临床数据不足以确认产品安全、有效的医疗器械,应当开展临床试验。

在强化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的基础上,支持和鼓励医疗机构开展医疗器械临床试验。在规范临床试验质量管理、临床试验备案和临床试验机构备案的基础上,新《条例》第二十六条进一步提出“国家支持医疗机构开展临床试验,将临床试验条件和能力评价纳入医疗机构等级评审,鼓励医疗机构开展创新医疗器械临床试验”;第二十八条强调开展医疗器械临床试验,应当进行伦理审查,获得受试者知情同意,不得收取与临床试验有关的费用。

高风险临床试验审批实行“默示许可”。第三类医疗器械临床试验对人体具有较高风险的,应当经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新《条例》第二十七条明确指出,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批临床试验,“自受理申请之日起60个工作日内作出决定并通知临床试验申办者。逾期未通知的,视为同意”。

拓展使用“治疗严重危及生命且尚无有效治疗手段的疾病的医疗器械”。新《条例》第二十九条提出,对正在开展临床试验的用于治疗严重危及生命且尚无有效治疗手段的疾病的医疗器械,经医学观察可能使患者获益,经伦理审查、知情同意后,可以在开展医疗器械临床试验的机构内免费用于其他病情相同的患者,其安全性数据可以用于医疗器械注册申请。

全力保障器械产品安全有效

新《条例》以医疗器械安全有效为目标,综合考虑产品设计特征、临床风险、应用历史等因素,设置与之相适应的临床评价要求。对于非临床评价能够证明产品安全、有效的,免于进行临床评价;进行临床评价的,可通过对同品种医疗器械临床文献资料、临床数据进行分析评价,证明产品安全有效;当已有临床文献资料、临床数据不足以确认产品安全、有效的,应当开展临床试验。分层次的临床评价要求,与具体产品的安全有效性评价相适应,且临床评价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有利于保障产品安全有效。

对同品种临床评价路径和临床试验路径,新《条例》予以明确。对于是否开展临床试验,从现行《条例》“申请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产品注册,应当进行临床试验”到新《条例》“进行医疗器械临床评价时,已有临床文献资料、临床数据不足以确认产品安全、有效的医疗器械,应当开展临床试验”,确定了根据产品安全有效性评价的需要决定是否开展临床试验的原则,大大缩小了开展临床试验的范围,与国际协调文件的临床试验决策思路一致,合理降低了行业负担,促进产业创新发展。

新《条例》支持和鼓励医疗机构开展临床试验,明确提出,将临床试验条件和能力评价纳入医疗机构等级评审,为医疗机构积极开展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提高临床试验能力水平注入了动力,有利于提高临床试验质量,为临床评价提供高质量数据。

基于产品安全有效性评价的需要,新《条例》设置了不同的临床评价要求用于决策是否开展临床试验,遵循了临床评价的科学原则;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相关指南及目录,强调了临床评价的规范化管理以及相关要求的公开透明;临床评价的整体要求与IMDRF国际协调文件高度一致,体现了国际视野,有利于申请人的临床评价文件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互通互用,有助于推动医疗器械临床评价改革向纵深发展。

据悉,为贯彻落实新《条例》中临床评价的相关要求,系列配套临床评价通用技术指导原则即将发布或修订发布,包括医疗器械临床评价技术指导原则(修订)、医疗器械临床评价报告撰写技术指导原则、决策是否开展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医疗器械等同性论证技术指导原则、体外诊断试剂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修订)等。上述指导原则和审评审批制度改革中发布的临床评价相关技术指导原则一起,初步构建起医疗器械临床评价通用指导原则体系,将有效指导监管机构和行业开展医疗器械临床评价相关工作,助力促进医疗器械产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国家药监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主任)

相关新闻

复星医药:子公司复迈替尼片注册申请受理

        6月6日,复星医药公告称,公司控股子公司上海复星医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复迈替尼片用于治疗2岁及2岁以上儿童1型神经纤维瘤病(NF1)相关的丛状神经纤维瘤(PN)的药品注册申请于近日获国家药监局受理并已被纳入优先审评程序。

10408个小时之前

在罕见疾病药物临床研发中应用去中心化临床试验的技术指导原则发布

         近日,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以下简称药审中心)发布《在罕见疾病药物临床研发中应用去中心化临床试验的技术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指导原则》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10453个小时之前

2024年全国药品抽检中期工作会召开

        

10453个小时之前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网站地图

2020-2030 健康产业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0034049号-1


北京网警网络110| 网络社会征信网|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信息举报中心|北京公网安备 31010402000380